欢迎来到致知知识服务平台!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13164506307

当前位置: 知识库 > 科普帖 >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工程的典范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工程的典范

来源:资料整理 2022-02-20 FXdata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江堰市城西,是成都平原西缘岷江由山谷进入平原的地方。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在都江堰修建之前,雨量充沛时,岷江河水冲入平原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为此,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自此,成都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者有机配合,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null

李冰父子先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父子又率领民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水流较缓,则大部分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且水流较急,于是大部分江水在惯性的作用下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变水患为水利。也被看作是古代应用系统工程思想的典范,尽管当时还没有系统工程这个词,但从总体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系统工程思想的确贯穿了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兴修水利的李冰父子也因此在当地成神,一直受后人祭拜。

- END -

参与评论 //

登录后才能参与评论哦!

发表

最新评论 //

{{item1.comment_user.name}}

{{item1.comment_time | formatDate}}

{{item1.comment_text}}

回复

{{ item2.reply_user.name }} 回复 {{ item2.comment_user.name }}

{{item2.comment_time | formatDate}}

{{item2.comment_text}}

回复

暂无评论
X

打赏

您现有银币个

100个银币=1元

打赏